摘要
下载 Docx
阅读更多
阿育王,原名阿索克,采用「德瓦南比亚·皮亚达西」这个称号,意指「天爱喜见王,以慈爱观照者」。他的诏令主要集中在他所推介的改革,以及他相信能够创造公正和人道社会的道德原则。经历了残酷的战争后,许多人丧生,包括他自己的一些家人,阿育王深受影响。在西元前二六二年,他的军队征服了伽陵伽(现今的奥里萨邦),战争带来的毁灭,使他转向佛教。他将余生奉献于传播佛教价值观,并在统治他的帝国时,应用这些价值观。诏令讨论了「法」,这个词具有多重含义,如法律、社会秩序、虔诚和正义。阿育王在印度境内,以及海外传播佛教上皆扮演了关键角色,他很可能是第一位兴建重要的佛教纪念塔之人。我们现在播出阿育王的前七道诏令,这是一套道德准则与宣言,反映出他对佛教、伦理,以及人民福祉的承诺。阿育王的诏令,第一至第七道诏令第一道诏令:「天爱喜见王,阿育王命人撰写此法谕。在此(我治下的领土中),任何生灵皆不得被屠杀或被用作祭祀的献品。庆典也不应举行,因为天爱喜见王,阿育王,对于这类庆典多有反对,虽然有些庆典是天爱喜见王,阿育王所认可的。」第四道诏令:「在过去数百年来,杀害或伤害生灵、对亲族的不当行为,以及对婆罗门与苦行者的不当举止日益增长。但如今由于天爱喜见王,阿育王奉行法,战鼓之声已被法音所取代。天车之现、吉象之见、火光之体与诸多神异之兆,已历经数百年未曾出现。但如今由于天爱喜见王,阿育王提倡克制杀戮与伤害生灵,倡导对亲族、婆罗门与苦行者的合宜行为,以及尊敬父母与长辈,这类征兆已然增多。这些以及许多其他种类的法之实践,皆受天爱喜见王,阿育王所鼓舞,而他将继续弘扬法的实践。[…]」第七道诏令:「天爱喜见王,阿育王,希望所有宗教能遍布每处,因为它们都渴求自制与内心的纯净。然而人们有各种欲望和各种激情,他们可能会实践所有应该做的事,或仅仅是其中一部分。[…]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