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
下載 Docx
閱讀更多
阿育王,原名阿索克,採用「德瓦南比亞·皮亞達西」這個稱號,意指「天愛喜見王,以慈愛觀照者」。他的詔令主要集中在他所推介的改革,以及他相信能夠創造公正和人道社會的道德原則。經歷了殘酷的戰爭後,許多人喪生,包括他自己的一些家人,阿育王深受影響。在西元前二六二年,他的軍隊征服了伽陵伽(現今的奧里薩邦),戰爭帶來的毀滅,使他轉向佛教。他將餘生奉獻於傳播佛教價值觀,並在統治他的帝國時,應用這些價值觀。詔令討論了「法」,這個詞具有多重含義,如法律、社會秩序、虔誠和正義。阿育王在印度境內,以及海外傳播佛教上皆扮演了關鍵角色,他很可能是第一位興建重要的佛教紀念塔之人。我們現在播出阿育王的前七道詔令,這是一套道德準則與宣言,反映出他對佛教、倫理,以及人民福祉的承諾。阿育王的詔令,第一至第七道詔令第一道詔令:「天愛喜見王,阿育王命人撰寫此法諭。在此(我治下的領土中),任何生靈皆不得被屠殺或被用作祭祀的獻品。慶典也不應舉行,因為天愛喜見王,阿育王,對於這類慶典多有反對,雖然有些慶典是天愛喜見王,阿育王所認可的。」第四道詔令:「在過去數百年來,殺害或傷害生靈、對親族的不當行為,以及對婆羅門與苦行者的不當舉止日益增長。但如今由於天愛喜見王,阿育王奉行法,戰鼓之聲已被法音所取代。天車之現、吉象之見、火光之體與諸多神異之兆,已歷經數百年未曾出現。但如今由於天愛喜見王,阿育王提倡克制殺戮與傷害生靈,倡導對親族、婆羅門與苦行者的合宜行為,以及尊敬父母與長輩,這類徵兆已然增多。這些以及許多其他種類的法之實踐,皆受天愛喜見王,阿育王所鼓舞,而他將繼續弘揚法的實踐。[…]」第七道詔令:「天愛喜見王,阿育王,希望所有宗教能遍布每處,因為它們都渴求自制與內心的純淨。然而人們有各種欲望和各種激情,他們可能會實踐所有應該做的事,或僅僅是其中一部分。[…]」